姓氏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拼音:LI 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08-03-08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43560次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人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個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2人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部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站長: 酈林春 管理員:   [申請管理員]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浣江酈氏宗譜崇本堂支系      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家族堂號:永思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族譜編號:67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訪問狀態: 加密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創建者:酈林春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、輾轉中原(黃帝至北宋時期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根據史籍記載和族譜介紹,酈氏家族起源于新石器后期。黃帝之三妃彤魚氏,生夷彭于酉山(今湖南沅陵),以酉為姓。大禹建立夏朝,封其后裔酉涓于酈國,始居酈邑(今河南內鄉),世襲侯爵,因而改姓酈氏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商朝初期,酈國演變為驪戎部落,遷居驪邑(今河南新蔡);商朝中期,遷居驪山(今陜西臨潼);商朝末年,酈山幫助周武王滅商,成為十大功臣之一。西周后期,驪戎部落遷居麗土翟(今山西晉城);周惠王時,被晉國攻滅。不久,酈龐被周朝封為陳留侯,世居陳留(今河南開封)。周敬王時,酈蟠忠君殉國,一門尚義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戰國末年,酈蟠十一世孫酈食其生逢亂世,孤傲不馴;至秦朝末年,幫助漢王劉邦攻入咸陽,說降齊王,封為廣野君。其后裔世襲武遂侯,直至西漢末年。東漢后期,酈炎才學高超,遷居涿州(今河北涿州)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東晉十六國時期,涿州的酈氏家族由于連年戰亂,被迫分為兩支:酈懷帶領北支酈氏留居華北,其后裔一直參與北朝鮮卑族政權機構。酈性帶領南支酈氏遷往江南,其后裔一直參與南朝漢族政權機構。北魏擊敗后燕時,酈紹為保全百姓,率部歸降北魏,其后世代擔任重要官職。北魏末年,酈道元秉公執法,嚴厲打擊各地盜賊以及朝中權貴,雖遭叛賊殺害,但是他的遺作《水經注》卻成為舉世聞名的地理學巨著,名垂青史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朝初年,酈昶跟隨唐太宗征戰,立有戰功,擔任揚州刺史,遷居維揚(今江蘇省揚州市),是為維揚始祖。其后世代高士,不戀權勢,隱居山林。唐朝末年,酈宏仗義盡節,不幸殉難。北宋初年,酈文孫、酈斌孫兄弟跟隨宋太祖征戰,屢立功勛。其子酈輔在朝廷為官,享年一百六歲,成為酈氏家族罕見的年過百歲者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、遷居諸暨(南宋至康熙時期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宋初年,金兵蹂躪中原,酈文紹護駕南渡,遂遷居越州(今浙江紹興)。長子酈嵩定居會稽,是為會稽始祖;次子酈坊遷居蘭溪(今浙江蘭溪),是為蘭溪始祖;三子酈元亨官封諸暨學正,遷居諸暨(今浙江諸暨),是為諸暨始祖;四子酈道亨遷居天臺(今浙江天臺),是為臺州始祖。酈氏宗族此番大規模遷徙,正式由中原遷至江南,至今亦有八百八十年矣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南宋時期,酈元亨及后裔世居要職。酈景秀定居諸暨縣泰北鄉(今諸暨市大侶片),其弟酈景輔定居諸暨縣城西隅(今諸暨市舊城區),始有字題。此后,諸暨酈氏家族世代相傳,字題連綿不斷。南宋末年,酈洪抗擊蒙古戰死蘇南丹陽(今江蘇省丹陽市);后世尊酈洪為丹陽始祖,另有字第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元朝年間,諸暨酈氏宗族支派增多,開始由縣城遷往各鄉村。其中貴三公酈德祐之幼子景七公酈政,居住縣城西隅后街,為本支直系先祖。明朝初年,酈忠又名秉彝,其后世總稱秉彝房,崇本堂、福持堂、茂荊堂、戈溪塢、瑯山、大馬塢等分支,均屬秉彝房。另有檡樹橋村的支系遷居山陰縣州山村,至清朝前期又從山陰縣遷居湖北省來鳳縣達德鄉勇敬里(今來鳳縣百福司鎮桂林書院社區),是為來鳳始祖,另有字第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明朝中期,諸暨縣城酈氏宗族家境衰落,連續四代族人身處社會底層,以至于宗譜上只有排行,名字失傳,需訪求前輩方能考證。至明朝后期,酈禮重振家業,門庭復興。清朝初年,酈瑞宗體弱早逝,周氏堅守貞節,傾注畢生心血,撫養遺腹子酈緗功成名就,其事跡收入縣志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三、定居大馬塢(康熙至改革開放時期)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康熙末年,我村始祖(觀字輩):酈弈,從諸暨縣城崇本堂遷居十都大馬塢村,開始艱苦創業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乾隆前期,傳至二世(隨字輩):丁酈氏、應酈氏、酈富年、章酈氏;富年繼承父業,勤儉持家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乾隆后期至嘉慶年間,傳至三世(復字輩):樓酈氏、酈唐山、楊酈氏;唐山學識廣博,目光遠大,購置田地一千二百余畝,經濟實力連年增長,成為名聞全縣的大型豪富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嘉慶至咸豐年間,傳至四世(履字輩):長房酈宜范、二房酈宜銓、丁酈氏、三房酈宜衡、四房酈宜德、袁酈氏、張酈氏、袁酈氏、五房酈宜左、六房酈宜右、俞酈氏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道光至同治年間,傳至五世(需字輩):長房五人;二房四人;三房絕嗣;四房六人;五房七人;六房九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咸豐至光緒年間,傳至六世(頤字輩):長房四人;二房七人;四房六人;五房十四人;六房七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同治至民國年間,傳至七世(漸字輩):長房五人;二房八人;四房一人;五房七人;六房七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光緒至共和國年間,傳至八世(咸字輩):長房八人;二房十人;四房絕嗣;五房二十一人;六房五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國初年至共和國年間,傳至九世(豐字輩):長房七人;二房十九人;五房三十四人;六房三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民國末年至共和國年間,傳至十世(大字輩):長房十七人;二房十六人;五房二十五人;六房三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共和國初期開始,傳至十一世(壯字輩):長房三十二人;二房四人;五房五人;六房二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革時期開始,傳至十二世(同字輩):長房二十九人;二房一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進入新世紀以來,傳至十三世(人字輩):長房四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四、大馬塢酈氏族人的主要數據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自從大馬塢三世唐山公以來,大馬塢村的酈氏族人分為六房。除三房絕嗣、四房被殺絕之外,還有長房、二房、五房、六房延續至今。根據最新統計,目前本村酈氏族人一共275人(包含酈姓族人、兒媳、女婿)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照房頭計算:本村長房人口117人,占42.6%;二房人口58人,占21.1%;五房人口90人,占32.7%;六房人口10人,占3.6%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照輩分計算:本村漸字輩已經全部去世;咸字輩8人,占2.9%;豐字輩73人,占26.5%;大字輩81人,占29.5%;壯字輩69人,占25.1%;同字輩40人,占14.5%;人字輩4人,占1.5%;賁字輩尚未出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性別統計:男性137人,占49.8%;女性138人,占50.2%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姓氏統計:酈姓后裔160人,占58.2%;外姓人員(兒媳女婿含外村姓酈者、以及過繼外姓者)115人,占41.8%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婚嫁統計:婚配101人,占36.7%;嫁娶118人,占42.9%;招贅4人,占1.5%;未婚52人,占18.9%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按居住統計:居住大馬塢(含子女,以及嫁于本村者)107人,占38.9%;嫁贅外地(含子女)110人,占40.0%;遷居別處(含參軍、上大學、在外工作者)58人,占21.1%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酈門一百四十八世裔孫   酈林春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共和國五十九年八月初七日亥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08年9月69時30分至10時20分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湘公網安備 43018102000107號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偷拍